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教师团队

日期:2024-08-12 08:22:42 | 作者: 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网址



  是的,在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内就活跃着这样一支教师队伍,他们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像绿叶一样默默奉献。

  近年来,他们坚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诠释着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目前,团队由28位骨干教师组成,其中有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2人,“优青”2人,“新世纪”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国家名师1人,省级名师3人。

  一个好的团队的建成绝非朝夕之功,矿物加工工程团队的成绩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它是由我国著名选矿专家陈清如院士和王祖讷等教授于1952年创建成立的。20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留苏回国专家欧泽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赵跃民等一大批教授大力开展专业团队与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

  学科先后被批准为硕士点、博士点,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国家“211”工程与“985”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一和A+。

  团队中院士、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率先垂范,甘当人梯,以他们自身严谨的学风、高尚的品德、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始终关心和指导学科的发展、教师的成长和队伍的建设,是团队教师的榜样。在他们的影响、支持和帮助下,团队的年轻教师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如曹亦俊教授、国家“优青”张海军教授,“新世纪人才”李延锋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段晨龙教授和彭耀丽教授、还有江苏省“优青”贺靖峰教授、“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桂夏辉教授等等,这些后起之秀承袭团队精神,已成为业务骨干,成为学科发展的一批生力军。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在同龄人当中颇为突出,也使整个团队呈现了充满了许多活力、结构符合常理、后继有人的健康发展形态趋势。与此同时,团队还按计划分批次安排成员到国外进修访学,并重视引进海外优秀师资,充实团队力量。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团队还是“十五”国家级教学团队,成员秉承“诚信立教,创新施教,敬业爱生,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坚持团结协作、持续发展的建设理念,建立健全了分工协作的良好建团机制。

  负责人谢广元教授善于发挥成员专长,重视群体凝聚力。他经常带领大家进行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分享,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专业自信,让他们意识到依靠团队力量解决教学、科研实践中问题的重要性。

  近五年,在他的牵头下,组织8项教育部“十二五”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4项省级教改项目建设,团队建成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和视频公开课程3门、MOOCs课程2门;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3项;主编出版了国家规划教材等系列教材共10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7篇。丰硕的成果,卓著的业绩,奠定了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学科在全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地位。

  借此之势,他又牵头组织成立了由29所高校组成的中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协同合作联盟,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研讨,引领专业改革与发展,为促进我国矿物加工工程教学实践改革和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教学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如何真正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导航灯,培养优秀人才?

  多年来,矿物加工工程团队坚信,用教师高尚的灵魂感动学生向上的灵魂,一定会促进团队培养一批又一批立德立行的优秀人才。在他们心中,一声声“老师”饱含着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求、对高尚人格的尊敬、对崇高灵魂的向往。

  对照学生教育的新思路,团队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他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卓越工程师”本科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过程贯穿本科生四年大学学生生涯,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融合到教师科研课题中;他们还与企业协同探索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和提高,使学校矿物加工专业办学水平与本科生培养质量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保持了在国内的优势地位。

  同时他们还注重因材施教,坚持以德育人,以学生为本,采取“一对多”帮扶教育方式,关心着专业内的每一位学生。他们经常与学生交流,及时明白他们的思想状况,不管是闹专业情绪还是存在就业烦恼,都及时、耐心地进行指导与帮助。当看到学生的脸上重新洋溢出青春的笑容,老师站起身才发现窗外天色入暮,自己的孩子还在幼儿园忘了接回……这样的场景,团队中年长一些的老师都似曾相识,可他们却说:“这不算得上什么,陪着学生成长,学生学业有成,是教师的光荣!”

  多年来,矿物加工这支国家级教学团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生就业率连续五年均达98.5%以上。

  团队负责人谢广元教授,是江苏省教学名师、2003年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和2016年第一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国家“九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从教30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严管厚爱,教书育人,被学生誉为“知心人、引路人”;他治学严谨,坚持教学改革,形成了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精力充沛、雷厉风行效率高的工作作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矿物加工学科带头人赵跃民教授,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煤炭干法筛分与干法分选理论和技术探讨研究,是选煤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教学名师获得者。他以身作则,重视加强中青年教师思想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他身正为范,投身科研,传帮学带,成绩显赫。

  全国模范教师匡亚莉教授,已延迟退休3年。她仍旧坚持潜心教学,认真上好每节课。她言传身教,格外的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树爱岗敬业之风。62岁时,仍然坚持到实习一线点跟学生一起进出车间。她说:“工科的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能深入生产一线摸爬滚打,是应该具备的基本功。”看到老师在厂房里上下穿梭的身影,跟着爬上高30-40米、18度坡度的皮带走廊,学生们都非常在感动,学习积极性和效果都明显提升。

  还有陈建中教授、陶秀祥教授、何亚群教授、骆振福教授、杨建国教授、陶有俊教授……他们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多年来团队整体优秀的师德师风,赢得师生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并荣膺多项荣誉。仅十八大以来,小组成员就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4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和表彰12人次、校级人才称号和表彰10人次。

  钱伟长院士曾经说过:“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教学与科研二者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科研齐头并进,是矿物加工工程教师团队一大亮点。

  团队紧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的策略,瞄准科技难题进行攻关,他们以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和己任,他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身科学技术创新的时代洪流,取得的前沿成果引领行业技术进步,他们说:“这是我们团队责无旁贷的使命”。

  团队自主研发的“旋流微泡浮选柱”、“静态微泡浮选床”、“精煤压滤机”、“大型超静定振动筛”、“高效干法选煤技术”、“动筛跳汰机”、“圆筒重介旋流器”等新技术设备推广应用于煤炭、金属矿山等所有的领域,遍及全国,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了极强的社会影响力。

  近5年来他们共承担了4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6家大型煤炭企业的32项重大客户服务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了高水平SCI收录科技论文105篇,EI收录论文51篇,授权发明专利65项。

  团队还先后为山东能源集团下属40余座选煤厂、神华宁煤集团宁东12座选煤厂进行了技术诊断和技术服务;组织小组成员与中煤集团等14家大型煤炭企业组织了选煤技术专家咨询和技术培养和训练,为行业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服务、员工素质培训;与神华集团就新疆缺水地区的煤炭洗选加工问题多次组织技术交流,与唐山市神州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新一代干法重介质流化床分选机,建成了世界上首座模块式干法重介质流化床选煤厂等等。

  夜深了,研究室的灯光下还有伏案疾书的身影;天亮了,还有从试验室刚刚迈出来的脚步……节假日于他们而言是全身心投入的好时段,规律作息于他们而言永远让步于科研攻关,团队教师就是靠着这种忘我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发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他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在项目的试运行中,眼熬红了,用冷水敷敷继续工作;高温作业人中暑了,稍作休息又回到了生产场地;冰天雪地,为了急需处理的任务,在前往企业现场陡峭的山路上,车子防滑链断裂,好在化险为夷;在试验的关键时刻,拖着病体不离开试验基地;为了不间断现场的调试工作,连续二十天三十天顾不上回家,家里的小娃都不再相认的尴尬……

  饱满的工作热忱、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朴素勤奋的工作作风,先进可靠的科技服务实效让他们在社会上取得了好的口碑,获得众多企业重大合作项目,囊括各种科技奖励。

  随着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反哺教学,也是矿物加工工程教师团队又一特色。

  坐落在中国矿业大学校园内矿业科学中心大楼里的占地2700平方的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实训教学平台,为提高一流人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大厅,放眼望去,仪器设施鳞次栉比。这是团队教师研发的先进科技成果的实物缩影,这是团队教师呕心沥血努力奋斗的写照,它是一代又一代矿加人用辛勤汗水浇铸的果实,背后蕴藏了无数个顽强拚搏的故事。

  中国矿业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团队正不断健康发展壮大、朝气蓬勃。面向未来,团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团队将深入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精神,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新时代,他们发出坚定的团队使命:“怀揣托起明天太阳的美好信念,矢志献身于党的高等教育事业,永远行走在路上!”